答:
中醫的旋耳瘡又稱月蝕瘡、耳鏇瘡、黃水瘡,相當于西醫的耳部濕疹[1][2]。
旋耳瘡(ear eczema)為病名[3]。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六十五。又名黃水瘡(見《外科正宗》卷四)[2]、月蝕瘡(見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八十九),耳鏇瘡(見《外科大成》卷三)。是指發生于耳根部,以局部潮紅、灼熱、瘙癢、水皰、糜爛、滲液、結痂為主要表現的濕瘡[4]。
《外科醫案匯編》:“耳后縫間皮色紅裂,時出黃水津津,名為旋耳瘡。”
旋耳瘡多見于小兒[3]。多發于耳前或耳后縫間,也有波及整個耳殼[2]。以局部潮紅、灼熱、瘙癢、水泡、糜爛、滲液、結癡等為其主要癥狀[2]。
旋耳瘡初起時,患者耳后折縫間皮膚潮紅,久則黃水淋漓,濕爛作癢,搔破則津血水,甚者耳后折縫裂開,狀如刀割,纏綿難愈[3]。
詳見旋耳瘡條。
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13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4.
- ^ [2] 王德鑑主編.中醫耳鼻喉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12-14.
- ^ [3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623.
- ^ [4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