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拼音
nóng ěr ·pí xū shī kùn zhèng
2 英文參考
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3)]
3 定義
膿耳·脾虛濕困證(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)是指脾虛濕困,以耳內流膿纏綿日久,膿液清稀無臭味,聽力下降,鼓膜中央性穿孔,或有白斑,鼓室或見肉芽、息肉,伴頭暈、頭重或周身乏力、面色少華、納差、大便溏薄,舌質淡,苔白膩,脈緩弱等為常見癥的膿耳證候[1]。
4 膿耳·脾虛濕困證的癥狀
膿耳·脾虛濕困證患者耳內流膿,經年累月,時重時輕,纏綿日久,流膿量多而清稀,無明顯臭味。聽力下降。局部檢查多見耳膜中央大穿孔,,或有白斑,鼓室或見肉芽、息肉,耳道積膿較多,膿質清稀,甚如水樣,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。全身可有頭暈頭重,倦怠乏力,納少腹脹,大便時溏,面色萎黃無華,唇舌淡白,苔白濕潤,脈緩細弱等癥狀。[2][1]
5 證候分析
脾為后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而化生氣血,輸清陽以出上竅[2]。《醫學綱目》言:“脾胃一虛,耳目九竅皆病。”
脾胃虛弱,則清陽不升,耳竅失其煦養,更兼脾虛不化水濕,水濕困結耳竅,故耳內膿水經年累月不干,偏于虛則膿稀,兼有熱則膿稠[2]。
清陽不升,故頭暈耳鳴而失聰敏,面色萎黃而無華,唇舌淡白,乃為脾虛氣血不足之象;食少腹脹,大便時溏,也為脾虛有濕之證[2]。
6 膿耳·脾虛濕困證的治療
6.1 方藥治療
6.1.1 治法
6.1.2 方藥
可用托里消毒散[備注]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:黃芪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炙甘草、桔梗、白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術、 茯苓、黨參加減治療[2]:托里消毒散以黨參、黃芪、茯苓健脾益氣滲濕,川芎、當歸、白芍養血活血,兼用金銀花、白芷、桔梗、皂角刺解毒排膿,使氣血旺盛,正能抗邪,則邪毒可解,膿液可止。若濕熱較盛,宜加清熱利濕解毒藥物,如車前子、地膚子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魚腥草等。[2]
6.1.3 草藥
大葉蛇泡勒、雞血藤、金櫻子根、野菊花、山芝麻、狗腳跡各45 g,水煎服,有補養氣血,解毒排膿作用[2]。
6.2 外治法
1)清除膿液:可用消毒棉簽揩凈。若膿液較粘稠,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%雙氧水洗滌。清除耳道內的積膿,有利于膿液流出,也有利于使用藥物。[2]
2)滴耳:用黃連滴耳液滴耳,或用胡桃肉搗油,加冰片少許滴耳。[2]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·耳疳》:“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,俟膿凈換滴耳油,時時滴入,腫消生肌自愈。滴耳油,核桃仁研爛,擰油去渣,得油一錢,兌冰片二分,每用少許,滴于耳內。”
3)吹耳:爛耳散、紅棉散吹耳,或用頭發于新瓦上煅為灰,加冰片少許研為末,吹耳。[2]
《臨證指南》:“外用龍骨、五倍子、乳香、枯礬、血余炭,等分為末,捲凈吹之”
4)有肉芽或息肉者,可涂鴉膽子油,或用手術摘除,以利膿液流出。[2]
6.3 針灸治療
6.3.1 體針
取聽宮、翳風、風池、合谷、足臨泣等穴為主[3]。加太溪、腎俞、足三里;熱盛加大椎、曲池;頭痛加太陽、上星[3]。
6.3.2 耳針
6.3.3 注意事項
針灸治療時須配合耳腔膿液清洗及引留通暢,有利控制病情,減少并發癥[3]。
7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
膿耳的護理,要注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干凈及正確使用滴耳、吹耳藥物,滴耳、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,滴耳時宜側臥,患耳向上,滴入藥液后,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,使藥液能達患處,并停留較長時間。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,每次吹入不宜過多,防止堵塞耳道,妨礙引流。另外,密切觀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膿、頭痛、發熱、神志等癥狀變化,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。[2]
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、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[2]。
患膿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,應禁忌游泳,以免水入耳中,加重病情[2]。
8 膿耳的預防
預防膿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[2]。小兒患麻疹、疫喉痧等疾病后,抵抗力降低,容易罹患本病,更要注意預防,發現耳部癥狀,及時進行診治,以免致成流膿[2]。
乳兒哺乳體位不當,也易引致本病,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,以免由于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[2]。
另外,避免污水入耳,有水入耳時,要及早拭抹干凈,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[2]。
膿耳初起者,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,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,或變生他證[2]。
9 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13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4.
- ^ [2] 王德鑑主編.中醫耳鼻喉科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5:18-21.
- ^ [3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746.
治療膿耳·脾虛濕困證的穴位
- 水泉
多唾,喉中痰鳴,咽喉腫痛,暴喑,瘰疬,癭氣,吞咽困難,膈肌痙攣,甲狀腺腫大,甲狀腺機能亢進,咽喉炎...
- 眼
用上述光學原理分析眼的折光特性時,首先遇到的一個困難是,眼球并非一個薄透鏡或單球面折光體,而是由一...
- 更多治療膿耳·脾虛濕困證的穴位